是谁来自五湖四海,却囿于厨房与爱
那些被食物治愈的时刻
朗读:董华 配乐:Robert Haigh - Clear Water
01
加班,吃食堂夜间的炝锅面。一个“炝”字,火烧仓房,师傅用火势头自然熊旺,热油迫出葱蒜的香味,倒酱油,入清水,整锅褐海一般。撒上细面拌散,待锅中再次沸腾捞出。
这些都没什么稀罕,喜的是它的“门面”:师傅切番茄,总是弄出一个满圆的切面,旁边偎着两棵小青菜,齐齐整整的。每次点,都这般模样,最朴素,也最踏实。
吃完走出办公楼,外头依旧燠(yù)热,夜风没有骨头,脏器里都是抚慰下班人的温柔。
——图文/chan
02
弟弟辍学早,没什么学历技术,去年年初,来杭州跑外卖。有一天晚上下班回来,他兴冲冲地跟我说有东西给我,让我翻翻外卖箱。我打开一看,有杯奶茶。他说,今天送餐,天热,给一个客人送餐时对方给的。他没舍得喝,给我带回来了。又说,你看,得亏我没找女朋友吧,要不然,只有一杯奶茶,我是给你呢,还是给我女朋友呢?
我拿着奶茶,一瞬间各种情绪涌上心头,眼泪差点掉下来。
——佚名
03
2006年在广东潮州开了个小超市,孕期还一直坚持上货理货。也许是太累的缘故,预产期提前了一个星期,匆忙中打车到妇幼保健院,肚子痛得要死。因为事发突然,又是第一胎,且在外地,除了老公整晚陪在身边,没有半点准备。
挨到天亮,护士叫我们可以进产房了,但那时的我又困又饿,哪里还有力气生?隔壁床的婆婆端来一碗本来熬给儿媳妇的白粥,洒上一点味极鲜递给我。那是我这辈子喝过的最美味的粥!
——《夜读》读者@海棠(^_^)
04
说到被食物治愈这件事,一下就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。
有个姑娘是重度甜食爱好者,每天下班都会经过一家很贵的蛋糕店,因为实在太贵了,她从来舍不得买。有一天她失恋了,路过那家蛋糕店时,她终于第一次花500块钱买了一个小小的蛋糕。
她提着蛋糕回到家,一进门就开始大哭,但大哭之余也没有忘记那个很贵的蛋糕,于是边哭边吃。吃到一半的时候,她发现自己的眼泪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止住了,再吃几口,她发现自己的内心涌出一股抑制不住的喜悦,到最后,她甚至快乐得转起圈圈来——实在是太好吃了!
最后她总结说:“失恋算什么,我可是吃过500块钱蛋糕的人!”
这就是食物的治愈力吧,它能在某些时候,唤起你对生活的热爱,把你从痛苦中打捞出来。
——《夜读》读者@桃子
05
出门在外求学,最馋的就是家乡的味道,好在家就在省内,平时回去也算方便。大家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:每年开学带些家里自己做的菜来,借楼下阿姨的微波炉热了,摆上来大家分着吃。因此大学四年我吃了不少好东西:连云港的海鲜,靖江的蟹黄包,苏州的羊肉,南京的猪头肉,扬州的糕点……
我有位同学运气就没这么好了,他家是黑龙江的,回去一趟麻烦得很,加上家境不宽裕,寒假时就在学校周围勤工俭学。有一年寒假结束,刚回学校他就来找我们:家里寄了很多红肠来,你们来一起分了吃呗!
我们几个去超市买了些金针菇,大白菜之类,借阿姨的电磁炉做红肠火锅吃。那位同学吃着吃着就闷头不吭声了,再抬起头,已是泪流满面。
在我看来,来自舌尖的那么一点惦记,早已超脱了食物本身,承载了人的喜怒与悲欢。而这,正是食物给予人们最大的安慰。
——黄不会
06
很多被食物治愈的时刻,当下是意识不到的,就好像那种记忆大厦,只能在第二次经过时轰然倒塌。
我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,是炒酸菜,东北酸菜。我是东北人,奶奶爷爷也都是勤俭持家的东北人,哪怕对我再好,记忆中餐桌上还是很少见肉,经常都是豆角炖土豆,酸菜炖冻豆腐,我也早习以为常。如果我们不去,他们俩吃得更随意,一小碟咸菜丝就粥,便是一日三餐。
应该是我小学时的某个晚上,放学后我走了很长很黑的夜路,抵达奶奶家的平房。进到屋子里,奶奶将一碟酸菜炒热,让我就着米饭吃,当时只觉得非常非常香。
真正意识到那一晚的炒酸菜有多好吃,是二十年后。彼时,深爱我的奶奶已经去世十年,我也早就背井离乡,习惯了肚子饿了自己解决。我怀孕了,婆婆来我北京的出租房照顾我,一天晚上,她忽然给我端来一盘炒酸菜,让我就着米饭吃。
无法形容那一刻的感觉,小学那个走完漆黑夜路,饥肠辘辘的肚子被一盘香气扑鼻的炒酸菜治愈的夜晚,在二十年后,回来了。
记忆大厦瞬间重现又轰然倒塌,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。
奶奶去世时,我唯一能想到的形容,是我的天空塌了一角,但没人补天,我只能在漏洞的天空下行走。
再次吃到炒酸菜的瞬间,就好像那一角天空,忽然有晚霞出现。
——赵斯盖
写在最后
来【留言区】分享
你被食物治愈的时刻
央视新闻《夜读》特别荐读